十年变迁:QQ空间从情感共鸣走向时代记忆
用于恰到好处的个人演示。
晚上发布第二天早上就删除的英文小众音乐、文案精美的九方格、定期更换的好友可见期,都是炫耀的默认规则。
但想要破功,也很简单。
找到他可能已经停用的QQ,进入空间,回到几年前,你一定会看到过去所有的造作语录和年轻的黑人照片。
十年前,集装扮、日记、谈话、游戏、访客、音乐盒、留言板等功能于一体的QQ数据和QQ空间,是QQ的升华。
男默女泪的千禧年代
1998年,互联网在中国逐渐普及。
1998年7月,克林顿参观上海3C+T网吧
与此同时,主导国内即时通讯市场的是一款名为ICQ的国外在线聊天软件。
与逐项短信和延迟电子邮件相比,ICQ 的优势显而易见:
一旦连接到互联网,您就可以到达世界的任何一端。
不幸的是,由于界面全是英文,这种便利只能掌握在少数有经验的网友手中。
抓住了巨大的差距,次年2月,刚刚创立腾讯的马化腾推出了QQ的前身OICQ,非常具有腾讯产品时代的特点。
王牌:完全中国化。
一经推出,就成功占领了90%的市场份额。
徐松知道这个软件有多受欢迎。
在这首2010年发行的歌曲《灰色头像》中,他唱道:
打开OICQ后,聊天记录在去年深秋就停止了。
但他之所以使用OICQ这个名字,可能只是为了押韵。
因为1999年推出几个月后,OICQ就因原软件的指责而更名为QQ。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它在中国网友心中的地位。
与ICQ相比,QQ不仅优化了默认语言和信息存储,还创新性地增加了离线对话功能,放大了其独特的社交功能。
那个年代,拿着琵琶,隔着屏幕与五湖四海的陌生人交流,远比打开潘多拉更有吸引力。
多年后,马化腾甚至亲口透露,为了增加自己的活跃度,他还曾女扮男装上网聊天。
既然社交属性已经确定了,就不能只用一个光秃秃的对话框来聊天了。自我表达的渠道至关重要。
自2003年起,腾讯以QQ为载体,陆续推出QQ秀等功能,帮助用户打造全方位的在线秀。
受到青春痛苦文学启发的80后、90后也追上了这股热潮。
他们用斜刘海、火星文字和45度角仰望天空的阴暗忧郁风格,吹响了后千禧年网络世界狂欢的号角。
非主流体现在方方面面。
首先,昵称必须违反规则。不得使用数百个姓氏的词语。
QQ+个性化关键词可以引出一系列既可以作为语录,又可以作为情感表达的网名。
混合搭配方法:符号和文字。
整体风格:极度悲伤。
最有情的一代,怎么可能没有几个班里的结拜兄弟姐妹呢?
如果你想证明你们的关系很牢固,最好连主页信息的格式都一样,就像民间版的女子选秀节目一样。
下面这位比较熟练,她的等级是Sun,好姐妹们没得选。
在“谁折断姐姐的翅膀,我就毁掉她整个乐园”的时代,向下滚动的联系人列表需要进行最细致的分类。
不用说,几张截图就可以告诉大家什么叫“姐妹听起来大事”。
化身作为虚拟世界的另一张面孔,必须从专用网络中精心挑选。
QQ自带的默认宠物头仅供看不懂火星文的中老年人使用。
当然,选择头像的美学很容易。
只要牢记一条搭配准则:合适的阿宝色+忧郁的男女发+一排矫揉造作的文字。
在网上众多熟悉的面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名叫Grace的韩国模特。
她所依赖的是她久经考验的摄影指南。
从目前来看,总体情况可以概括为:
厚厚的刘海,圆圆的头,扭着脖子再缩着手。
很难说清她和近十年来席卷韩流的因果关系。
但可以肯定的是,优雅确实影响了一代初中女生的着装、举止和审美。
相对富裕的高级冲浪者比其他人多了一项举措:购买一些卡并打开钻石。
每月十块钱的价格,足以体验聊天盒子里的远古奇迹暖暖,或者高端的4399换装游戏。
不同颜色的钻石对应着不同的特权。绿色是音乐贵族,蓝色是游戏贵族。如果您是《舞动》或《地下城》的忠实玩家,月费将翻倍。
只有前QQ王才能将所有钻石点亮到7级。
当时国王的主页还没有流行,区域定位为东京、巴黎、米兰、纽约。
信息页面也有缺点。
无论点亮多少个图标,几个菱形的排列仍然是按照QQ既定程序,并不能体现当时凌乱的风格搭配审美。
怩卟嬞椚O洉d蕜慯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如何装饰QQ空间是中国网络世界最深奥的学问之一。
从空间的主题皮肤到音乐播放器、装饰摆件,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你独特的思考。
背景音乐作为游客享受空间的伴奏,对于调节气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与今天小众、冷门音乐更流行不同,以前只有流行歌曲才能宣告你没有出局。
QQ音乐前三名的巨头也是原来的素人歌手:许嵩、许亮、汪苏泷。
能够参赛的女性只有两个,一个是靠唱“空而沸”而出名的本兮,另一个是她当时隐约听说过的范伟琪。
在《客官不可以》、《后会无期》和《素颜》的循环引爆每个访问者的听觉系统之前,在线音乐行业就犯了一个错误。
不知道是谁把这首歌《玫瑰花的葬礼》和周杰伦的MV混在一起上传到各个平台的。
由于其极其忧郁的风格,很快就引起了轰动。
两位粉丝可能到现在还没有和解
结合歌曲中模糊的歌声,听者很容易认为这是周杰伦的新歌,有些盗版专辑甚至收录了这首歌曲。
后来澄清,这实际上来自《有何不可》 的Vae。
歌曲背后一定有故事,不管是真是假
除了BGM之外,还有空间的整体装饰。
与黄钻的一键装扮相比,根据自己喜欢的风格进行选择会有成就感。
黑灰、颓废的背景、痛苦的文字是三个标准特征。
早期的科技宅们也会灵活运用模板代码和特效代码,创造出独特的专属空间。
注意别人没有的和我有的,花越多越好。
当然,这给家庭计算机带来的一系列病毒是另一回事了。
然而,对于访问量轻松达到数百万的第一代网红来说,这都是肤浅的。想要穿得有意义,就得看看最有文化底蕴的两个功能:
谈话和日记。
对于一些人来说,谈话是随意咆哮的备忘录和火星散文的训练场。
偶尔他也不回头,所以他不是中国人。
日记是一篇长篇日记,错别字随意使用,毫无文学才华。
但事实上,除了草根写作,两人创作的严肃文学也一度统治了初中好友的泪腺和感官系统。
概括起来,以情感为主,分享亲情、爱情、友情和励志,讲究措辞强烈、极端反转。
最著名的一句话是:我们是糖,甜得让人心酸。
相比之下,日志较长,考验你的标题和序言技巧。
话已经说完了,但意思还没有说完。
尤其是当年的流行音乐《不分手的恋爱》,无论你是单身、暗恋还是热恋中,都可以防一丝一毫的变化。
更震撼的表达方式就是直接宣称:看完不哭我就输了。
除了上面的热门文章标题之外,最令人惊叹的无疑是一位多年来引领潮流的男人的泪体:
《这篇文章,男人看了沉默,女人看了流泪》。
现在的UC浏览器都是小cookie。
前段时间,时间管理大师罗志祥发布了一篇关于男孩女孩的长文,后来被网友称赞为QQ空间日记文学。
这并非没有道理。
阅读短篇小说时,名字往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日记作家深知这一点,他们从不给故事中的人物命名,而只是简单地命名为男孩和女孩。
与玛丽苏和青春之痛不同,日记文学更像是两者的结合。核心精髓是甜蜜的悲伤和扭曲。
以这篇文章《感人的故事》为例。
一开始,少男少女的日常恋爱生活还是很甜蜜幸福的。
但当她被拍打、被拖拽时,女孩开始变得有点调皮了。
起因是一场误会:男孩怕女孩忙,就不去打扰她,而女孩则认为男孩不爱她了。
好在男孩很负责任,不得不在半夜赶到女孩家承认错误。
但没想到,一场车祸突然发生了。 —— 日记文学的常见要素。
直到最后,哪怕结局悲惨,也得洒点血淋淋的糖果。
读完之后,我的心情五味杂陈:后悔、遗憾、懊恼。
但我们梳理一下,车祸的根本原因是开车打电话。
我唯一能给人的启发就是:不规范驾驶,亲人泪流满面。
像这样一些很难说清楚的东西,在另一个科目中使用得更广泛: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单方面得了癌症,他们的时间很短,所以他们故意激怒对方,试图让对方忘记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但真相总有最后大白的时候,幸存下来的少男少女们都忍不住放声大哭,伤心不已。
再次在刀尖撒上糖。
女孩或许没有哭,但中小学生的读者一定是看哭了。
爱恨难分、甜苦交融的日记文学也感染了一批文艺青年,踏上了轰轰烈烈的创作之旅。
感谢作者最好的朋友“前世丁香”的付出
言语如此激烈,情节也如此夸张。这篇文章只能在网上找到。现实中你能读多少遍?
少年情怀,都在状态栏的隐身对其可见里
2015年是一个转折点。最新一批90后已全部进入忙碌的高中,开始了53位同伴的新生活。
横向也是如此。大学和工作的社交需求,让微信成为了沟通的首选。如果不是需要登录游戏账号,很少有人会频繁使用已经升级了好几次的QQ账号。
这本红极一时的日记与《玛丽苏》杂志和青少年痛苦小说一起陷入了停顿阶段。
也告别了色彩斑斓的QQ空间,告别了留着夸张发型、编造造作文的第一代网红。
偶尔点开空间,用自己现在的品味和审美重新审视那本已经翻了十几页的日记,说说曾经那么感人的矫情。我只会感觉头皮发麻,脚趾着地。
结果只能是,无论当时怎么努力打扮,现在删掉都手疼。
但深夜想起来,我常常后悔自己无法再恢复这些酸涩但珍贵的记录。
第一次暗恋,第一次失恋,所有的情感和矫揉造作都是那些年懵懂青春期面对人生初遇时产生的情感的真实反映。
站在新的十年,回头看,原来的火星文只是拼多多版的通家。它所代表的非主流文化,更像是90后群体在蒙昧阶段与大众审美的无差别对抗。
就是标新立异,不盲从,更不服从。
沙马特的头发和死妃的配色都是一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QQ空间现象级的火爆似乎也是有迹可循的:
但在我渴望表达自己并受到关注的年纪,我碰巧遇到了一个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地方。
体现在留言板的相互互动,以及访客专栏的新增人气。
并与经常受到提示的朋友进行战斗。
不仅可以直接展示在名人的百度百科页面,喜好一目了然,还可以测试谁是共同好友中真正的人气王。
社交永远是QQ最重要的意义。
把你想展示的东西展示给那些想展示的人。
虽然很多人把快乐宝贝玩成神奇暖暖,但总的来说,空间里的几款游戏的乐趣远远不及社交意义。
你抢谁的车位,蹲谁的菜园,买卖哪个朋友,都可能蕴含着无声告白的微妙心思。
就像状态栏的隐形让它可见一样,总是一段即将结束的浪漫:我只想让你知道我在线,但我不能直接说话。
严格来说,像QQ、空间这样真正能实现寄托的地方很少。
QQ这个剔除复杂、简单化的手机,并不像3G时代那样了解用户的新想法。
但这也是时代的必然。
正如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取代了被埋葬的爱情家庭一样,拼音缩写打败了火星文字。那些谈话、日记中的矫揉造作的话语,突然出现在抖音、网易云的评论区。
男孩和女孩,换成了他和她。同样的空行,同样的扭曲。
如今,当我偶尔想去老朋友的空间,寻找昨天的回忆时,常常会被这样的提醒所挡住。 ——
虽然门后可能什么也没有留下,但十年前深夜里还充斥着菜贼的QQ农场,早已杂草丛生,一片荒凉。
闭门造车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的“黑历史”,还有网络世界旧时代的温情。
每一代人都有一段只有同龄人才能理解的记忆。
只有经历过QQ空间黄金时期的朋友,才能体会到灰色头像亮起、“砰砰砰”敲门声的惊喜。
而“如果时光倒流,我们能把握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